课件编号16030005

17《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83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17.跳水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6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学习 重难点 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舟船”不熟悉,没有感知基础。虽然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需要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聚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7课《跳水》,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我想到了跳水这项体育运动。 2.师追问: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中的“跳水”指的是你们所熟悉的那项体育运动吗?(不是)那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跳水》是谁写的?(列夫·托尔斯泰)咱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家。 4.补充作者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任务二:学习字词,交流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 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 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2.学习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 ①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引导学生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 ②对于“艘、航、舱、桅”等字,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3.学习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 ①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 ②重点指导“肆、帽”的书写。 4.学习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①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前面的几个词语说一说。 5.学习其它词语:风平浪静、取乐、眼巴巴、撕咬、海鸥、瞄准。(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学生自主学习“会写字”,指导书写。 任务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发展的顺序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 (起因) (经过) (结果) 2.谁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预设:第1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2—4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 3.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在一艘大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4.设置情境,讲述故事。 (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