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方法与学生所熟悉的机械运动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研究对象不像机械运动只研究某个物体或是由少数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而是研究数目庞大的分子;研究的内容也不能像机械运动那样简单,只研究物体受力后运动的规律,而是研究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分子运动与热现象的关系等;研究方法也不同,因为是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表征,所以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以物体中分子集体运动的统计规律去描述物体分子运动的规律。 本节课前通过大数据“智慧学伴”平台对学生背景知识进行前测,经过数据分析后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现象知识进行侧重设计活动,精细设计实验和并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理解,再利用“资源中心”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在课前和课上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学生实验来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再配合课堂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引出的大量事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的内容,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训练的目的,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这六种物态变化,而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即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学生情况:本节是在学生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介绍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结构的知识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科书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先提出问题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租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教学方式:课前通过大数据“智慧学伴”平台对学生背景知识进行前测,经过数据分析后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现象知识进行侧重设计活动,精细设计实验和并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理解,再利用“资源中心”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教学中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对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学生较难理解,本节课采用“实验类比”的模式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扩散现象的探究兴趣。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法 讲解法 学生实验 多媒体教学技术准备:智慧学伴学习平台前测 多媒体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3)知道说明分子相互作用力的一些事例,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构成的探究,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2)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追问:物质又是有什么组成的?出示材料:《墨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