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038462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3.2 物质的量 教案

日期:2025-05-04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737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 cover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第二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让学生能够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化学问题,是利用化学视角看待周围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体现,蕴含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本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涉及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像质量、长度等物理量直观、常见,因此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而初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不同的学生个体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肯定会产生认知上的困难。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加强了本课堂中体验性活动的设计,本节课学生需完成三个任务:任务一学生通过熟悉又具有可操作性动手数米等体验活动,建立又小又多的米粒计量的模型。任务二是学生在进行类比、迁移、推理等活动中利用建立的米粒计量模型解决微粒计量问题,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任务三是学生通过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将物质的量与宏观质量与微粒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数米的活动,体会集合体的计量方法,建立米粒的计量模型。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将米粒计量模型运用到计量微粒中,提升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粒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 2. 通过基于证据的推断寻找1摩尔物质的质量与式量的关系,引出摩尔质量及其单位,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完善模型,深化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目的桥梁,感悟物质的量为化学计量带来的便利。 4.了解科学知识具有暂定性和发展性并且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感受科学家们的智慧,逐步发展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质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物质的量是连接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1:利用米粒建立计量模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2:利用米粒计量模型解决微粒计量问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3:利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4:完成工作单后的课后练习(课后作业) 感受不同的计量对象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引发用更方便的方法计量米粒的需求,激起探究的欲望,发现生活最熟悉的米粒也有值得探究的问题,形成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观察一杯蚕豆、一杯米、一杯水、一杯碳粉 观看数米视频 动手数米 1、4人小组合作实验 2、组间交流方案 3、总结方法 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数米的实验方案,在进行合作探究中自然形成集合体的计量方法,,从而真实的感受到集合体计量带来的便利,并初步建立米粒的计量模型。 观看计算机数米 介绍利用Matlab程序来测量米粒图片中米粒数的方法 了解到集合体中的米粒数还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完善米粒的计量模型,为后面更好的将微粒和米粒进行类比,增强创新的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猜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微粒数是非常多的,微粒集合体中的微粒数也要非常多质量才能方便称量,逐步引导学生能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 介绍化学史 1、科学家经过研究将12g某种碳所含的原子数作为一个集合体。 2、科学家测定集合体中的微粒数的实验方法。 推算1mol物质的质量 1、2人为小组推算 2、组间交流 3、总结规律 通过基于证据的推断活动,发现规律,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在设置的冲突即通过以10g为基准的复杂计算中体会科学家的智慧,再次体会到集合体的设定必须要注意方便的问题。 猜测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 讨论计量微粒的方法 借助问题的同化与类比将米粒计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