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038472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5.2 再探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55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再探,反应,溶液,氢氧化钠,盐酸,教版
  • cover
课题 再探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沪教课标版标准实验用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题2。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八单元接触过一些酸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置换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课题1的学习中了解了酸和碱的一些化学性质。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酸和碱的反应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九年级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 2、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学生逐步树立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模式:探究式。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六、课前准备 1、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玻璃棒、酒精灯、火柴。 2、药品:硝酸银、稀硝酸、氯化钠、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 3、【教学设计思路】 → → → → → →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如何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提出问题】可否从生成氯化钠的角度来证明反应的发生?如果可以的话,该如何去设计方案? 选择硝酸银溶液。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继续设疑】碳酸钠和硝酸银也可以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怎么去证明该沉淀一定是氯化银呢? 积极思考,小组交流,确定答案:还需要稀硝酸。 培养学生根据提供实验用品来确定实验目的。鼓励学生利用所给出的物品多样化地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如何证明白色沉淀的生成是由于氯化钠而非盐酸呢? 又该如何去除氯化钠溶液中的盐酸呢? 各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分析归纳】 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已经成功地去除了氯化钠溶液中的盐酸,可是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这套方案仅仅只是检验出了氯离子,那么怎么去检验钠离子呢? 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观察、分析共同特征、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概括、提取的能力。 【查阅资料】可以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钠离子。可是酒精灯的火焰也是黄色的,该如何去克服这样的缺陷呢? 讨论交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结论】 可以用箔丝来代替玻璃棒,用喷焰式打火机来作火源。 认真聆听,积极思考。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畅所欲言。 体会探究学习的收获感受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如何证明白色沉淀的生成是由于氯化钠而非盐酸呢? 分析归纳: 可用硝酸银和稀硝酸 实验探究:可以考虑从生成氯化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