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117061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教案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17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单元,节选,变形记,促织,教案
  • cover
《促织》《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了解情节内容与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手法,理解虚幻与现实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异化,剖析手法背后的不同 4.文化传承与启示:知人论世,理解批判现实的主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蒲松龄用他的《促织》为我们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人变虫”后意外发家致富的故事,而卡夫卡以他的《变形记》向我讲述了在金钱至上的年代一个“人变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故事。作者都采用超现实的荒诞手法,或用含着眼泪的微笑,或用悲伤的一声叹息,讲述同样的“异化”故事。 【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少年时也专心于科举考试,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以教书授徒为业。直到72岁,清政府给了考了一辈子都没取得功名、超过七十岁的蒲松龄一个安慰性的功名———岁贡生)。屡试不第的原因有三: 一是晚清科场腐败黑暗,舞弊成风。蒲松龄是正人君子又家境清寒,既不愿也无钱打点,所以屡战屡败,落魄一生。 二是没有搞明白科举考试的“八股”套路,蒲松龄的文章,虽是发自肺腑,但在时人看来却是离经叛道。他能以第一名考中秀才,是因为当时的考官也是个有名的文化人叫施闰章,这个风花雪月之人,颇有想象力,看蒲松龄有大才就给他点了第一,他才中了秀才。后来的那些主考官,都是中规中矩之人,蒲松龄难入他们法眼。 另外,蒲松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分散了精力。当然,蒲松龄倾其一生心血写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若是他中举了,最多是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小说家,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他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卡夫卡的一生非常坎坷: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他是一个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但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这些对他的作品影响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作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变形记》讲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变成甲虫之后无劳动力,不能再为这个家庭创造价值,即使他极力想与亲人联络感情,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被抛弃,孤独死去。 (二)任务一:阅读《促织》全文,整理文言知识,梳理全文情节发展。 【提问】请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分析重点词句的用法。 【明确】序幕(1):征虫———宫中尚促织,官员纷献媚。(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言梳理】①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内容讲析】为什么是“宣德间”?把背景设置在明朝,为了避开清朝的文字狱,另据史料,明宣宗朱瞻基“尤爱促织”,增加真实性。“宫中”实际指皇帝,皇帝喜欢斗促织,于是“岁征民间”。动用天下百姓,以供一人玩乐,这皇帝真是任性! 但是促织不是陕西出产,进贡也轮不到华阴。偏偏有个华阴令,想讨好上级,献了一头得到赞赏,于是就揽来了这鬼差事。县太爷不可能去抓蟋蟀,怎么办?就层层往下摊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