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171225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22《雨霖铃》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89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职,语文,高教,基础,模块,下册
  • cover
《雨霖铃》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品味,感受词中浓浓的深情。 (3)体悟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领悟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涵泳,感知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情深深雨濛濛》 “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回肠荡气”中引出“情深深雨濛濛””。一首《情深深雨濛濛》哀怨回肠,唱出了情人间的依依深情。“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品味柳词中的情深深雨濛濛。 柳永其人其文 1.柳永其人其文 原名三变,字耆卿,人称“柳七”,世称“柳屯田”。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多反映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集有《乐章集》。 2.《雨霖铃》概况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三、吟咏诗韵,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体悟。 2.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情感)。 3.齐读。 明确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以凄凉萧索的环境酿造了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 4.学生个别读,教师点评。 四、词文鉴赏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了解词文内容,设想情境画面,梳理“伤离别”。 (1)《雨霖铃》的词眼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 “伤离别”。 (2)为什么会是“伤离别”?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明确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 (3)讨论: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明确(板书) 长亭 伤感之所 寒蝉 伤感之虫 傍晚 伤感之时 凄凉悲切、离别骤雨 伤感之催化剂 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启发学生想象具体画面,化语言形象为图象形象,体会诗的意境。 思考讨论 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吗?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竟”,竟然,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试想去路茫茫,道路修远。词人的愁思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就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6)齐读上片词,再次感受这对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1.深入剖析,品味“伤离别”。 (1)齐读词的下片,品味情感。 “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回肠荡气中”与恋人分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 明确(板书) “酒”无 味 “柳”留人 词人内心--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