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课时1 教学目标 【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实践应用:梳理改革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观点,感悟真理的当代价值。 3.迁移创新: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原因,坚持学以致用的观点,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科学分析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原因,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3.公共参与: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学生通过第五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以上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生通过综合探究的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观点去解读经典原著、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 2.教学难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而学生因欠缺生活经验等原因难以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教学过程 总议题:为什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导入: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什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呢?今天我们通过“品读经典原著 感受哲学原理”“回望改革历程 感悟真理价值”“见证沧桑巨变 感叹人民力量”这三个环节来探讨这个问题。 环节一:品读经典原著 感受哲学原理 情境材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尝试用思维导图概括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 环节二:回望改革历程 感悟真理价值 学生活动:结合必修一32-33页,用关键词在时间轴上标注改革的具体措施,并思考:为什么我国的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体制后全面深化?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提出“创新 绿色 协调 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两大发展格局等重要理念,都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下探索出来的科学思想。这就是真理的力量!难怪习近平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