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思路。 2.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难点: 1. 课文的结构特点;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第一、二课时 教学重点:有关刘征的文学常识、字词 教学难点:课文结构 教学步骤 : 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作者简介及课文题目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著名的语言教育家、作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贴告示》、《移山轶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中国当代寓言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机、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万重山”:船穿行于三峡时经过的崇山峻岭,即三峡,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是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三、生字词 夔门(kuí) 耸峙(zhì) 黯然失色 敝帚(zhǒu) 篙工(gaō) 舵(duò)师 欹侧(qī) 嘁(qī)嘁 礁(jiāo)石 千仞(rèn) 船舷(xían) 啃噬(kěn shì) 摧坼(chè) 胯(kuà)下 坐骑(qí) 抟(tuán) 端倪(ní) 翎(líng)毛 燧(suì )木 泯(mǐn)灭 四、 探索思路与结构 1.放录音,读课文 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找出写作者游踪(“过”)的句子。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船已经穿过三峡,…… 4.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 (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思维的起点)(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维的展开) (3)再想下去;(思维的延伸) (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思维的拓展) (5)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思维的深化) (6)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思维的终点) 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5.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