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科版七年级上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 一、选择题(共12题) 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熊猫 B.鼠妇 C.土壤 D.柳树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首先要制订观察目标 B.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作好观察记录 C.观察时特点是比较直接,所以一般不需要很长时间 D.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霉。为了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取甲、乙、丙三只培养皿,分别放入相同的两小块面包,在空气中暴露 分钟后按下表中的方法处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根据此探究过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实验设计上看,甲和丙不能形成对照 B.从变量的角度看,甲和乙能形成对照 C.该探究说明低温是保存食品的唯一方法 D.将面包暴露在空气中 分钟是进行接种 使用显微镜,若要将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玻片应往哪个方向移动 A.左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为探究温度与蝉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蝉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蝉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调查法 下列关于“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步骤中,属于制订计划的是 A.鼠妇怕光吗? B.准备实验器材 C.观察实验 D.分析实验数据 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同一部位时,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最大,在如下的目镜和物镜组合中,应选择 A.目镜 ,物镜 B.目镜 ,物镜 C.目镜 ,物镜 D.目镜 ,物镜 人口普査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文献法 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甲、乙两个花盆中种上大豆,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另一同学对此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温度都应维持在 C.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处 D.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种现象体现出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够运动 B.需要呼吸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生长和繁殖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如果光线很弱,应该选用 A.大光圈 凹面镜 B.小光圈 凹面镜 C.大光圈 平面镜 D.小光圈 平面镜 二、综合题(共3题) 如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裝片,在低倍显微镜下已经找到物像,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 (2) 如果下降镜筒,眼睛要注视[ ] 以防压碎载玻片。 (3) 观察写有字母“”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是 。 (4) 该显微镜目镜有 和 ,物镜有 和 ,用这台显微镜观察,若想看到最多细胞应放大 倍。 (5) 对观察物像起放大作用的是 (填写标号)。 在观察蚕豆叶下表皮实验时,王刚同学用显微镜先后在视野中看到了下列不同的物像效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 显微镜结构中, 的名称是 的名称是 。 (2) 王刚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甲变成乙,他应将装片向 移动。 (3) 观察效果由乙变成丙,他应该转动 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但换成高倍物镜后,王刚发现,视野变暗了,这时他应该转动遮光器选择大光圈,同时转动反光镜选择 面镜。 (4) 观察效果由丙到丁,他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图中序号) 某科技社团小组的同学们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