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333982

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练习)(含答案)(高教版·拓展模块)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636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课,过万重山漫想,练习,答案,高教,拓展
    第3课 过万重山漫想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夔(kuí)门 抟(tuán)弄 攲(qī)侧 摧山坼(chè )地 B.端倪(ní) 耸峙(shí) 圭(guī)臬 敝(bì)帚自珍 C.啃噬(shí) 步履(lǘ) 记载(zǎi) 燧(suì)木取火 D.翎(līng) 毛 酣(hán)睡 长篙(gāo) 嘁(qí)嘁喳喳 答案:A 解析:B项,耸峙[sǒng zhì]耸立。【繁峙(Fán shì),地名,在山西】。C项,啃噬[kěn shì]:本义是以牙磨碎食物,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啃啮,噬嚼。步履[bù lǚ]:行走;指脚步。D项,翎毛[líng máo]:鸟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长羽毛;指以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酣睡[hān shuì]:熟睡。 嘁嘁喳喳[qī qī chā chā]: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嚓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暗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急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C.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采。 D.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答案:D 解析:A项,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B项,疾风:猛烈的风。C项,色彩。 3.下列句子语序正确的是( ) A.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有后退。 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 C.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答案:C 解析:A项,“有挫折,有迁回,有失败,有后———按逐层加深的顺序排列应为“有挫折,有迁回,有后退,有失败”。B项,“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应改为“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D项,“闪电一样快”与“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衔接更紧密。 4.“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对这一段文字中依次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拟人 明喻 拟人 引用 暗喻 B.对比 明喻 拟人 引用 暗喻 C.类比 暗喻 拟人 引用 明喻 D.类比 明喻 拟人 引用 暗喻 答案:B 解析:“奇景”与“华丽辞藻”构成对比。“文字……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②前面的路有多长 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 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 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 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 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 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 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1.对选文中“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一句中的“那时候”所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远古时代。 B.指人们刚刚开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