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92086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1870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
  • cover
(课件网) 兰 亭 集 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 习 目 标 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 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 .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 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 尾, “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君民碑 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 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 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 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 名的“父子碑”。 父子碑 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 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 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 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 古碑之一。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 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 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 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是国宝级的文物。 祖孙碑 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文 体 知 识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世称“王右军”。 作者简介 《兰亭集序》法书帖 整体感知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多音字: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 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整体感知 赏析 点画:精到而多变,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生动而多变,同一字形绝不重复;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 气度:从容不迫,潇洒俊逸。 1、高雅、清新、华美、蕴藉。 2、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3、飘若浮云,游若惊凤。 评价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兰亭集序》是怎么来的? 深入探究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曲水的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流觞曲水”)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兰亭集会”)王羲之将37首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