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0535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32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学习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提高对大自然的感悟力,并用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21cnjy.com 三、研读全文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 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 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21·cn·jy·com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21·世纪*教育网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21教育网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 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 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1·c·n·j·y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涌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