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1514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日期:2024-06-1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358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必修,第五,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 cover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管尚勇 审稿人:崔玉凤 第五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 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 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 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五、教学方法 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 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收集有关“生物圈2号”的资料并分析失败原因;收集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 教师:提前制作好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ppt,并准备好剪贴画(包括草、鼠和蛇) 。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 瓶的制作过程,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 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 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