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82648

15.1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2019)下册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14705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1,太宗,十思,统编,2019,下册
  • cover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宫、商、角、徵、羽” (读音为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徵,“征”的繁体字 【解题】 谏: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体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课文导入】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徵 政治家 史学家 文学家。 诤臣 谏议大夫 【作者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写作背景】 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 重点讲析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塞sè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高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学习第1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之:都是主谓间的结构助词。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贤能的人,形作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