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 1、体温:(1)通常说的体温即人体内部的温度,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生理学上所说的体温是 指机体平均深部温度。由于深部温度特别是血液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 度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我国正常人这三个部位的平均值:腋窝为36.8℃,口腔为37.2℃,直肠 为37.5℃。口腔测体温时应闭口3~5分钟,测窝温度至少要10分钟才能达到稳定值。直肠温 度,因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故更能反映人体体温的实际情况。 (2)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36.5℃~37.5℃)。但体温可因年龄、性别不 同而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儿童体温稍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体温稍高于老年人。女子的体温平均比 男子高0.3℃。正常体温还可随每日测定时间不同而不同。在一昼夜中以清晨2~6时最低,以后 逐渐升高,到下午5~6时最高,以后又逐渐降低,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3)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发热(即发烧)。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是人体感染 了细菌等病原体后发生炎症反应或患了传染病;也有的是由于广泛性的外伤、大手术、烧伤及恶性肿 瘤等。根据发热程度不同,一般分为低热(38℃以下)、中等热(38℃~39℃)、高热(39℃~41℃) 和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程度、形式及过程,常常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4)发热对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如 发热时白细胞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这些都有利于消除病原体、抵抗疾病 因此,在病未确诊时,不要滥用退热药品;另一方面,当体温升高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就会引起神经系 统、循环系统等功能性障碍,而且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发热时心跳会加快,一般体温每上升1℃, 心率即可增加6~10次;体温超过41℃时,不仅会破坏细胞内各种酶,从而影响代谢活动,而且还会 使脑神经细胞发生变性,进而使人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因此遇到过高的发热,应立即进行对症的降 温处理(如冷敷、酒精涂擦身体等),并及时送医院诊断治疗。 2、体温调节 (1)维持一定体温的生理意义: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 恒温还是变温动物,一定的体温都是体内酶的催化作用所必需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醇的活 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相对平衡来实现 的,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 (3)人体体温的调节:①产热:人体安静时产热部位主要是内脏,以肝脏、肾脏为最;运动时产热是安静时的3~5倍,甚至10~20倍,主要通过骨骼肌产热;环境温度骤降时,人主要依靠寒颤增加热量,人发生寒战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 ②散热:A.常温下,皮肤直接散热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可以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方式散热)。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B.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35℃以上)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C.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体温调节的过程分析 3、恒温动物的体形特点与对环境的适应。 ①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要大,个体大的动 物,其单位体积散热量相对较少 ②恒温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