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57112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

日期:2025-04-2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98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妈的,帮手
  • cover
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整理,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将分类的方法用于日常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目标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出示谜语)有的圆,有的方,五颜六色真漂亮。平时不用盒中放,能搭长桥能盖房。———(打一玩具)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是积木,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到积木的世界里探究数学的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理念,通过 “猜谜语”自然引入积木这一学生都很熟悉的活动素材,这样也比较容易地把数学和生活建立起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积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把图形特征说完整一点,如:红色的圆柱;绿色的正方体;黄色的球体......看,现在这些积木这么乱,你想说点什么吗?预设:把这些积木分分类整理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积木,也就是把积木分分类。(板书课题:分积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积木入手,让学生观察积木的摆放情况,逐步引导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激发学生想亲自分类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汇报,先说是按什么分的,再说分类结果。 预设一:我是按形状不同来分的,长方体有5个,正方体有4个,圆柱有7个,球有6个。问题跟进:按形状分的同学,你们分的结果和他分的一样吗?同学们真了不起,分的结果和数学家分的一模一样。按形状来分积木,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预设:圆柱最多,正方体最少。引导: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二:我是按颜色不同来分的,绿色的有8个,蓝色的4个,橙色的有4个,红色的有4个,黄色的有2个。问题跟进:按颜色分的同学,你们分的结果和他分的一样吗?在这个分类结果中,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预设: 绿色最多,黄色最少。 引导: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三:我还能按照能不能滚动分的。圆柱和球能滚动,作为一类;其他的不能滚动,作为一类。能滚动:不能滚动: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给积木分好了类,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提问:为什么分的是同一堆东西,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预设:因为想法不一样;因为分的标准不一样;分法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发现,你们不仅有一双巧手,还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看来分类是要根据标准来分的,分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完善板书: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因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结果。(指板书和屏幕小结)所以我们在分类的时候,必须先确定好标准。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汇报分类的结果,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回顾梳理、分析比较,很好的发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分类结果的观察发现,培养学生发现信息以及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很好的渗透了统计的意识。)(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分树叶。(大屏幕出示)(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