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主题三 初心与使命———时代的美术担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油画作品《父亲》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创作背景、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及其技巧,树立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当代艺术。 2.通过局部欣赏的活动,培养学生除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之外,注重培养美术表现、初心与使命两大核心素养。 3.在通过《父亲》这幅油画的鉴赏过程中,理解艺术对于生活的存在意义,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识,激发学生为时代而放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作品背后产生了怎样的观念变化。 教学难点: 1.引导理解当代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与文化理解; 2.体会作品所呈现的时代性与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通过作家笔下的“父亲”进行导入,营造氛围。 父亲的怀抱是我的游乐场———刘墉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 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杨绛 明确画家笔下的“父亲”:画家罗中立以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罗中立画《父亲》的初心以及他是如何践行当代艺术家工匠精神的使命。 (二)创作背景 罗中立油画《父亲》的原型是他在四川美院附中读书时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基层教书时居住在农民家的房东邓开选。在正式创作这幅优化之前,罗中立还特意回到了他曾经支教的农户家里,将老人邓开选的照片进行搜集并且一幅一幅的创作。经过半年的创作时间最终形成了与伟人画像规格一致的油画作品《父亲》。 (三)新课学习 1.画《油画》的初心 罗中立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寓于作品油画《父亲》之中,通过一种具有写实特征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展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民形象。老人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干,露出他所剩无几的几颗牙齿,可以断定,老人经历了许许多多岁月的酸甜苦辣,又有多少不便于人诉说的苦楚。此外,老人的嘴角布满胡茬,右手的食指处还存有捆绑的纱布,尤其是老人后面的黄土背景更加彰显了老人的艰苦劳动。从油画《父亲》中看到的是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汇集和传承了中国农民不屈不挠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2.诠释工匠的担当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开展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这一理念。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不断前进的创造精神、优质卓越的精神品质、服务第一的思想理念。一方面,工匠会从细节层面入手对产品进行精心雕刻、认真揣摩,在探索中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品质;另一方面,工匠在对某件作品进行创作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会因为外界的名利而有所改变,从这一层面而言,“工匠精神”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品质。 (四)课堂总结 油画《父亲》是表现中国农民生活题材中不可获缺的优秀作品,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集体记忆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更是值得每一个艺术创造者继承并发扬。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