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23186

16 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43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朱德,扁担,教学设计
  • cover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18个字词;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同志受大家尊敬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分步解题,词语引入 1.同学们,认识他吗?上一课我们认识了治水的先贤大禹,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元帅———朱德。(板书并注音:朱德。)和老师一起读生字:“朱”“德”,连起来读词语“朱德”。“朱”是姓,“德”字,你还在哪里见过呢,能组两个词吗? 2.谁见过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板书并注音:扁担。)跟老师读生字———扁”“担”在这个词里面,“担”读轻声,连起来读———扁担”。 3.(板书完成课题)那么文题连起来读———朱德的扁担”,就是朱德同志用过的扁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情况,指一生读句子。(粘帖词语卡片。)学习多音字“难”。 3.指生读出词语。 4.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就藏在这些词语中,那么离开了句子和词语,你还认识吗?指生读。 5.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数一数通过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三、细读词句,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生读,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哪个词你不理解? 2.结合图片指导理解“会师”。(出示井冈山会师的图片。)这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大事件,是令人鼓舞的。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示范指导读出欢庆的气氛。) 3.两军会师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战士围困在井冈山。所以这一段的第二句话就告诉我们红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教师引读: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4.这个故事发生在1928年,让学生借助词语练习复述第1自然段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红军是什么情况?指生读这一自然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 2.让学生试着总结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3.这是一条怎样的挑粮路?怎么写的?划出相关词语。借助图片理解“来回五六十里”“山高路陡”,指导朗读对“路远、路陡、非常难走、争着”几个词语的理解,深入体会红军战士勇于挑粮、吃苦、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4.你能在这一段的四句话中的合适位置上加上这几个词语吗?并试着读一读吧。 出示:(因为)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所以)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尽管)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5.让学生试着不看课文,利用词语“储备、挑粮、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争着”复述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作为军中主帅,朱德同志是什么表现?学生轻声读第3和第4自然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以调换顺序吗?引导学生按照“先写—还写—接着写—又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理清6句话的关系。 2.(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句子和图片。)这是描写朱德同志挑粮的句子,变化一下,你还会填吗? 图片中的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衣着简朴、肩挑重担,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满面笑容,他在想什么?体会朱德同志心系战士、吃苦在前、为战士们做表率的精神。 3.理解:“藏扁担”“找扁担”。“藏”饱含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找”并在扁担上题字,这一举动委婉而巧妙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扁担,也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