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699457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日期:2025-05-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81次 大小:147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青岛,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主要
  • cover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材料】 1.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烧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 实验一: (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孔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2、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一:(一)、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二)、无论是在铁片的一边,还是在铁片的中央加热,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溶化,然后向温度低的方向淌。 实验二:不同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传导。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一样。 【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 (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现象】(1)如果移走磁铁,这种吸引力消失,曲别针会掉到地面,而不是落向其他方向。 (2)将竖立于地面的线剪断,此时在空中悬浮的磁铁虽与曲别针有一段距离,但会被磁铁吸引过去。 【实验结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注意事项】1.制作之前,可引导学生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是多少 各层间的厚薄程度是否均匀等 2.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实验名称】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注意事项】(1)此模拟实验可至少进行两次,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2)选择易倒、较轻的小物品垒成楼房。 【实验名称】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毛巾、干树枝。 【实验过程】(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拿一根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