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716556

14.2《荷塘月色》预习导学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5次 大小:264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2,荷塘月色,预习,导学,2023-2024,学年
  • cover
荷塘月色 预习导学 预习指要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颤( )动 宛( )然 独处( )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 点缀( ) 羞涩( ) 敛裾( ) 踱( )步 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 2、词语理解 参差: 袅娜: 脉脉: 弥望 : 斑驳: 倩影: 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 课文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⑴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⑵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而_____,由_____则_____,由_____而_____。 ⑶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   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 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⑷ 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 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⑸ 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触景生情  D、直抒胸臆 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⑴ 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⑵ 填入下面的《采莲曲》中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辉。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船芙蓉落,_____,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A.船移白鹭飞 B.傍人娇莺飞 C.莲摇鱼暂飞 D.更逐鹧鸪飞 讲练互动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感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 B.酣睡(hān) 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