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多连块,能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组成各种平面图形。 2、知道通过“旋转”或“翻转”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同一种多连块。 3、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是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最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多连块”是由美国数学家S.Golomb于1950年发展而来的,旨在用此进行几何图形组合能力的培养,并在图形形状特征、性质、关系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俄罗斯方块游戏有相似之处。但考虑到要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旋转”或“翻转”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同一种多连块,培养学生在组合图形过程中的有序意识,看似简单,但对于大部分三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需要一定的实物操作及演示比较。因此,从学生出发,灵活运用课件资源,加强互动交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关键知识点由难到易,由抽象到具体。 三、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几何思维训练———拼几何图形,组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和空间观念。 【措施】 1.实时互动,动态教学。 借助白板复制拖拽等功能,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感性认识多连块形成对多连块的表象认识,从不同形状的多连块中找到多连块的特点:正方形大小相同,每两个正方形之间至少有一条边完全重合。白板的移动功能的操作简单,过程明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动手移动纠正,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以互动为设计理念,方便及时处理课堂动态生成的各种素材。 2.突出过程,优化课堂。 用FLASH等课件资源的动态超级链接,展示图形的“旋转”和“翻转”的运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空间,借助俄罗斯方块游戏,努力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应用功能,激发兴趣。 应用遮罩、聚光灯、拉幕、拍照、拖拽、容斥等特殊效果和技巧,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一、激趣引入 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多连块图形的特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 直接引出正方形,通过观察多个多连块图形,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相同正方形拼合而成的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问:懒羊羊家中藏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2、出示正方形组成的各种图形。(1)师:懒羊羊用几个正方形又拼出了一些有趣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像什么? (2)问:仔细观察,看一看每个图形里的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运用神奇墨水制作透视镜]: 猜猜这是什么图形?利用透视镜的透视效果让学生看到懒羊羊家中所藏的图形,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出这节图形几何课中的主角“正方形”。[运用聚光灯]: 结合森林探索的情景,通过聚光灯将学生视角聚焦于某一个图形,让学生逐一观察图形。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多连块。知道通过“旋转”或“翻转”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同一种多连块 通过教师介绍一连块,学生动手尝试用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合成两连块来初步认识多连块,知道通过旋转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同一种多连块。巩固通过旋转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同一种图形。在三连块拼组的过程中合作交流找到所有三连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好方法,从而初步感知有序摆放这一数学思想所带来的优势。通过跟进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多连块的认识。返回森林的情景中,学以致用,更出现过的多连块进行命名。 1、介绍一连块师: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称为一连块。2、认识两连块问:那两连块有几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