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教材选择以积木为教具。让学生在玩中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有更清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 (一)导语:同学们,这是我们拼搭的作品,老师选了几件,,用多个物体组成,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认识图形。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把相同形状物体的照片贴在各自的名称下(用吸盘把实物吸在黑板上更好),并出示数学上各种形状物体的简图图片。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出示物品让学生辨认是哪种形状?出示矿泉水瓶,是否是圆柱引起争议,引出认识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认清圆柱的样子。并边说边想边做手势。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躺着能滚。 (2)在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球。让学生进行想象。球:是圆圆的,四处能滚。 (3)小组活动认识正方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并与同学讨论。分享学生的发现。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4)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不同形状物体的主要特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记忆。(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出示图形的特征,学生说出哪种图形。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点)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三)练习巩固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认。 2.找朋友。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