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史铁生的生平,激发起读《我与地坛》的兴趣。 2.通过《我与地坛》片段和《秋天的怀念》一文,感受史铁生书写深重的灾难和面对人生残酷现实的乐观。 教学预设: 板块一:了解作者和《我与地坛》,激发阅读欲望 一、明确目标,走近作者。 1.介绍作者。在当代中国,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著名的作者。(出示很多作者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今天,朱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位作者,名叫史铁生。你听过他的名字吗? 2.分享作者信息:史铁生是谁呢?观看一则介绍史铁生的视频资料。你获得哪些信息? 3.读一本书,了解作者非常重要,这有利于我们了解作品。但是今天朱老师向你们导读这本书《我与地坛》,有点担心。你知道担心什么吗?这本书中有文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我担心的是,你们会不会一点都读不懂。你们觉得呢? 二、了解《我与地坛》。 1.《我与地坛》这本书于2008年9月第1版,2011年1月第2版,2014年8月第15次印刷。从出版的信息看,你有什么想说的?是的,很畅销,经久不衰。因此,这本书也被誉为当代散文的高峰。这本书收录了他最经典的散文(出示目录)。这些篇目,全部写于他残疾以后。你们看——— 1981.秋天的怀念 1985.合欢树 1991.我与地坛 1990.好运设计 1992.黄土地情歌 1991.我二十一岁那年 2004.记忆与印象 2010.扶轮问路 从这份作品年鉴中,你又获得了什么信息?师补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凝聚了他几十年写作的精华,而不是短时间内写成的。 2.根据目录,获取信息。再次出示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本书里,史铁生写童年,写回忆,写地坛,写母亲。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他的两篇文章,走近他的地坛与母亲。 版块二:阅读《我与地坛》 选段一、了解地坛 1.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出示地坛简介。 史铁生1972年被命运宣布终生残疾,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这样写道: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师:同学们,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信息?是的,一个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忽的一下,命运在他的身体里撕裂了一个大口。他想死,也想自己为何要出生呢?就这样,他一次一次地走到地坛中,一次一次地在那个被荒废的园子里扣问命运。(板书:扣问命运) 二、阅读文本。 1.学习活动一:阅读《我与地坛》选段,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史铁生和地坛之间的关系,你会用哪一个词?边读,边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批注,然后小组分享写下关键词,派代表交流。 2.反馈交流:预设:依赖、信任、慰藉…… 3.出示朗读(视情况而定):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4.因为生命的际遇,史铁生与地坛相遇了。地坛因为史铁生更有了慈悲的生命,史铁生用地坛,疗愈自己。这是一篇长达一万五千多字的散文,有人这样评价这篇文章(齐读):作为一篇近一万五千字的散文,《我与地坛》所取得的成就及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我与地坛》堪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它在各个阶层的读者那里都引发了强烈持久的震撼、回味与思考。”曾有一位作家说,这一年,哪怕全年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是一个丰年。《我与地坛》即是一篇文章,也是一本书的书名,这本书,把《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收录在第一篇。 板块三:阅读《秋天的怀念》 一、导入话题 1.同学们,史铁生的文学成就能够达到如此高峰,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