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花卉与纹样》教学设计 课时 共(1)课时完成,第(1)课时 1.教材内容分析 《花卉与纹样》本课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源于自然的启示中的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围绕花卉展开,从中国传统纹样引入,拓展到花卉纹样的骨骼样式,再到纹样的设计。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寓意和运用,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展示,如窗户,古老的门框,瓷器等等,学习如何将自然界中的花卉转换成富有中国传统意义的纹样,紧扣自然和启示的主题。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制作。学生对花朵熟悉,但对于如何转换成艺术样式较为陌生。引导学生从自然中发现美,通过学习转换的方法设计属于自己的一个花卉纹样并从生活中创造美。 3.教学目标(学科素养目标) 1、文化理解: 了解有关中国传统纹样的知识和寓意,掌握花卉纹样的概念。 2、艺术表现:以胸章的艺术形式设计一个具有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的图案。 3、审美感知: 通过学习纹样的知识独立诠释纹样中所隐含的美的因素和设计理念,感受装饰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4、创意实践:运用二方连续纹样构成形式独立设计出纹样并装饰在一些物品上面。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分析二方连续纹样的骨骼形式。 教学难点:花卉从真实的样子到艺术纹样的转换过程和设计方法。 5.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模拟和游戏 学法指导:比较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6.教学资源: 7.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环节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1 任务一:连线游戏,教师展示自然界的花卉与纹样。提出问题: “你们能帮上面的鲜花找到他们的小伙伴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展示三件清代时期的花瓶,提出问题: “在这三个花瓶身上有没有类似于刚才那样的花纹?”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以上的图片分析纹样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花卉与纹样。 播放视频———中国传统纹样,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卉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排列方式。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花卉样式,也发现了各种不同纹样的组合形式,我们现在就来学习都有哪一些纹样形式。 学生活动1 学生讨论和寻找花纹图案并回答问题。 媒体&信息技术应用1 PPT 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事物去发现感受花卉纹样的魅力,引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提高创作实践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探索与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2 介绍单独纹样概念:没有骨骼限制,运用自由的图案,一般以点的形式存在。展示单独纹样作品和在器物上的运用。 介绍二方连续纹样概念:有骨骼支撑,以单独纹样为一个单位向左右上下反复排列,形成一条带状式的图案,一般以线的形式存在。 展示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组合的器物。学生活动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了解纹样形式的艺术特征,思考与回答:二方连续纹样和 单独纹样的区别,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思考问题。 媒体&信息技术应用2 PPT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欣赏纹样的形式,培养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感受美的能力。 环节三:游戏环节:“拼贴二方连续纹样”教师活动3 展示一些二方连续纹样的图案,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这些二方连续纹样的构成形式一样吗?” 任务二:准备一些纹样图纸道具,请学生上台,运用道具拼贴出二方连续纹样构成形式并要求学生说出为何这样拼贴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拼贴作品介绍二方连续纹样的构成形式分析: 散点式,折线式,波纹式,连环式,一整二破式,综合式。 纹样拓展:介绍四方连续纹样概念。 总结:通过了解分析了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发现其中的不同,结合上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