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97108

16.1《赤壁赋》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7717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赤壁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 苏轼 苏辙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 (书法)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背景资料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诗文。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何为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有三个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特别的文体“赋”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喜) 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乐 三、雅事:泛舟游赤壁 把酒诵歌诗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1、第二段的感情基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乐转悲 2、悲从何来? (1)想起与“美人”天各一方。 (2)为客人的箫声。 3、“美人”是指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1)内心思慕的人 (2)君主 (3)理想 4、用了哪些修辞描写客人的箫声?箫声有何特点? 悲凉、幽怨、婉转悠长、动听 变式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通感、比喻、夸张、想象 第三段 2、客人又为何而悲?或问:客人的箫声为何而哀伤? 1、第三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哀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英雄落幕、吾辈渔樵之悲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