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00474

2.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307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烛之,武退秦,教学设计,统编,必修,下册
  • cover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的基本常识,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2.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游说技巧以及语言背后清晰的逻辑思维。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领会和学习烛之武说辞中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智勇之下的顾全大局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左传》介绍及解题。 1.《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解题并激趣 烛之武,一个人。秦师,一支军队。退:使......退却。烛之武一个人如何能使一支军队退却呢?如果要在“———字前加一个词语,你会加什么词?为什么? 三、课文情节梳理。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故事只开了头就没了。《左传》却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梳理出基本情节: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危机解除 四、研读鉴赏课文。 (一)秦晋围郑 1.重要词语:贰,军。 2.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背景补充: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3.结合当时地图分析秦晋合围的形式,赏析文章开篇造势的技巧。 (二)临危受命 1.重要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2.通过重要虚词体会作者叙事的技巧。 (1)师必退:着一“必”字,表达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烛之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弼马温”,佚之狐却推荐他去做退秦师这样一件大事。此处为一伏笔,为后面烛之狐的精彩说辞作铺垫。 (2)犹,表达一种不被重用的哀怨。“矣”“也”“已”,连用三个虚词,表达出烛之武深深的不满,烛之武会不会去?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3)是寡人之过也。也,表肯定的语气,突出了郑伯道歉的诚恳,一代君王,能屈能伸。 3.思考:从“辞”到“许”,烛之武是被郑伯的歉意打动了吗? ———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危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家的存亡,不只与君王有关,更与每一个百姓息息相关。烛之武正是因为这份大局观,才毅然接下这份重担。 4.思考:佚之狐为什么让烛之武见秦君,而不是见晋伯? 再次借助地图了解晋伯的最终目的,也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