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63198

期中期末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知识清单】

日期:2024-06-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1次 大小:10101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期中,期末,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
  • cover
期中期末复习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专题框架 二.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成果 成成 ① 创办黄埔军校 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黄埔 概况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② 北伐战争 时间 1926年7月开始 目的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总司令 蒋介石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著名将领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著名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成就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结果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时间 1927年4月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统一 1928年底张学良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注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两党合作,齐心协力(根本原因)(2)北伐目的明确,方针正确(3)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4)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5)北伐具正义性,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二)第一次国共对立(1927-1937) 1.中国共产党从历经挫折到开创新局面 从俄国式道路 南昌起义 背景 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反动派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 领导人 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举行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从中国式道路 井冈山会师 (1)创建根据地: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从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2)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工农武装割据 组成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原则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实践 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建立十几个根据地)② 革命武装力量壮大:红军发展到十万人;③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④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 红军长征 时间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 党中央出现“左倾”错误 路线 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 跳出敌人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人甘肃→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结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