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91446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4-05-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982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反思
  • cover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要以学生为根本,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这一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第一个子目同第二、三个子目之间是总分关系。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 ( 1 / 9 ) 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能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能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 通过概括、比较,能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能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六、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远古人类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 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历史图片、阅读教材来分析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最后用表格的方法来归纳分析学习内容,从而逐步掌握表格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和半坡人的平均寿命,提问学生为什么半坡人的平均寿命可以延长。 教师概括寿命延长的原因较多,其中稳定食物来源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帮助人类获得稳定食物来源就是农业的出现。 (二)新课探究 原始农业的发展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9 页至第 10 页的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聚落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不少地区的远古居民走出了洞穴,来到平地建造房屋,展示《兴隆洼遗址聚落图》。 农作物种植 展示《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和考古发掘出的水稻、粟和黍图片,提问学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主要依靠采集狩猎,变为主要依 靠农作物种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磨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半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提问学生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河姆渡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家畜饲养 展示兴隆洼遗址发现的人猪合葬墓,这两只猪经过科学研究证明已经经过人工驯化,此时已出现家畜饲养。 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