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44666

重大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0课 模拟机器人运行(二)(变量)(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882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重大,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10课,模拟
  • cover
“变量” 教学设计 本资源,《小学信息技术》第八版(重庆大学-出卷网-)六年级下册《第10课 模拟机器人运行(二)》适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同相关变量间的关系。 2.掌握变量的定义及使用。 3.初步培养善于创新、创造的实践精神,形成较为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变量的定义及使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同相关变量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1.配套PPT。 五、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 呈现方式 了解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确定所需的变量 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一般有:扫地运行状态(继续扫地)、扫地完成状态(发出提示“扫地完成”)和因尘盒满暂停扫地状态(发出提示“已经装满”)。 在现实设计中,机器人一般使用“防满传感器”来监测尘盒是否装满,而我们在模拟过程中,可 预设一个机器人能装垃圾数量的最大值,同机器人实时的已装垃圾数比较,来决定机器人能否继续扫地。同时,机器人能完成扫地,必须是它已经装完房间里的垃圾(房间垃圾数在一定范围内是随机的)。 所以,我们这里定义两个变量: 房间垃圾数———房间中随机有多少垃圾。 机器人垃圾数———扫地机器人内装的垃圾数。 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扫地机器人最多能装的垃圾数(预设为10) 解说+课件录屏 分析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与数据间的关系 同学们可以参照教科书55页的三个数据间的关系表,来理解扫地机器人不同运行状态下所对应的数据范围。 机器人要是“继续扫地”状态,那么机器人垃圾数既要小于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又要小于房间垃圾数。 机器人要“扫地完成”,显然是机器人垃圾数等于房间垃圾数的时候。 当机器人垃圾数已经等于它的最大值,但还小于房间垃圾数的时候,扫地机器人就不能在工作,提示尘盒“已经装满”。 基于以上分析,这里提供另一种个人认为较为简洁的机器人运行状态与各个数据间的关系: 数据关系运行结果机器人垃圾数<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且机器人垃圾数<房间垃圾数继续扫地机器人垃圾数=房间垃圾数扫地完成机器人垃圾数=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且机器人垃圾数<房间垃圾数已经装满 解说+录屏 复习“变量”的相关内容 变量命名 变量的名字要与变量的作用一致,Kittenblock中可以用中文命名。 变量的类型 Kittenblock中支持三类变量:数字型、字符型和布尔型。 变量类型值数字型数字字符型字母、符号、中文布尔型真、假(逻辑判断) 注意不同类型的变量之间不能进行运算。 变量初始化 定义好变量后,一般需要我们通过初始化来赋予变量一个初始的数值,这样才能正常地使用。 变量的使用 数字型:四则运算及大小关系等。 字符型: 布尔型: 变量的运用范围 主要有“适用于所有角色”和“仅适用于当前角色”两种情况。 解说+录屏 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变量的值 创建变量 创建“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机器人垃圾数”和“房间垃圾数”三个变量,均选择“适用于所有角色”。 初始化变量值 机器人垃圾数最大值 房间垃圾数: 机器人垃圾数: 解说+录屏 编写扫地机器人运行状态的程序 编写“垃圾”角色脚本。 (1)“垃圾”角色按“房间垃圾数”克隆,并随机出现在房间内指定区域。 (2)“垃圾”角色作为克隆体启动时碰到扫地机器人消失,利用克隆体指令 来实现。 编写“扫地机器人”角色脚本。 大家可以参照书上的程序进行编写,也可以依据前面简化后的数据关系来编写程序。 (演示编写过程) 解说+编程演示 对比程序,体会不同的编程思路。 大家完成前面的程序后,可以参照教科书59页的脚本,再编写一段机器人的程序,体会不同编程思路下,程序的简洁及优化。 小组合作灵活运用变量 同学们,如果自己的程序中没有用到“变量”,请借助小组合作,将“变量”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程序中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