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47383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强化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362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 cover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强化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你乘着火车,在关中平原上飞驰。你累得要死,不管车厢怎么晃荡,睡了一觉又一觉。也许是前来倒水的列车员把你碰了一下,你不经意地睁了睁眼睛,昏沉沉准备继续再睡;可是这一睁之间,已有一股力量叩响你的心头,你为之震惊,清醒过来。你朝车窗看出去,啊!那么灿烂的颜色!那么艳黄的颜色!一片!一片!又一片!那是盛开的油菜花。那是我们共和国国旗的五颗金星才有的颜色。擦着车窗,擦着睫毛,一片一片飞过。你的精神亢奋起来,再也睡不着,一任那浩阔的金黄向你劈头盖脸地喷洒。这时候,你如果吟出一首诗来,那每一行,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是24K的纯金! 小麦是关中平原最常见的装饰。它装饰着冬,装饰着春,装饰着初夏,以绿。广袤的田野因了它显出一派安详、温馨、无思无虑的气氛。快到端阳节,它开始成熟了,似有一把其大无比的刷子,蘸着黄中透红的颜色,在那碧绿的平原上,以一分钟一个村、一点钟一个乡、一天一个县的速度,从东到西刷过去,从潼关刷到宝鸡,一刷刷了八百里。八百里淋漓尽致。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夸张、排比、借代、反问 B.反复、排比、比喻、比拟 C.夸张、对偶、比喻、比拟 D.反复、对偶、借代、反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以绿装饰着冬、春和初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体验到 ① ,用超出功利和占有欲的态度来审美,就能从审美对象中获取至真、至善与至美的感受。如果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读书,不以功名利禄为累,便可以寻求到读书过程中的典雅气氛和精神享受。我曾说:“逸字是山林关目,亦读书要诀。以逸情读书,其快有五:悠然而会古人,无困顿之状;淡然而处世事,无功名之累;爽然而受嘉言,无思涩之劳;怡然而养精神,无市井之气;欣然而遣光阴,无虚生之哀。”这就是一种“情”与“理”相统一的读书审美过程。 古人以读书作为审美过程的例子不可胜计。明代胡应麟说:“余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韶”是虞舜之乐,“頀”是商汤之乐,“夷施”即西施。以图书当作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女子,难怪可以借以 ② 。史载胡应麟每于深夜,辄静坐榻上,靠着书案,焚香开卷,在香雾缭绕之中读书校勘。倦了,则弹琴奏曲,以抒发其爱书的乐趣和幽思。可以想见,这是一种 ③ ! (王三山《读书与审美》,《阅读》,2022年第5期) 3.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非常纳闷竟然会有人这时候来找他。 B.他刚才还在这里,现在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C.这些年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都是笔扫千军的力作。 D.遇事不做任何准备,患至呼天,这又能怨谁呢?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