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59529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3258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ppt,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属甘肃省天水市)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背景介绍 赏析一:杜甫听到了哪些声音? 整体感知 凄凉、孤独、忧伤 课文精讲 声: 戍鼓声和一雁声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孤雁,是失群之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课文精讲 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赏析二: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整体感知 课文精讲 景: 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为什么月是故乡明? 赏析三: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课文精讲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思考探究 1、本诗的题眼是“忆”,有怎样的含义? 回忆思念 寂寞忧伤 担忧挂牵 思考探究 2、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国家时局。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忧虑悲痛之情。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中唐诗坛第一人的刘长卿,博学多才却屡试不第,登进士第后又命途多舛,屡遭贬谪。 约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深秋,他在被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途中路经长沙,在薄暮时分趋拜贾谊故居,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沙过贾谊宅》。 贾生 李商隐 (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两人虽处时代不同,但也只相差140年。其遭遇多有共同之处,皆才高气盛,又皆因忠被贬,政治上不得志,可文学上却异世相契,彪炳千秋。 故司马迁将其列于一篇,体现了对屈贾二人独立人格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是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所谓求贤若渴的虚伪嘴脸的无情鞭挞。 作为不世出的天才少年,两人皆年方弱冠便被荐在君王之侧。 屈原少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二十二岁,则与王图议国事。 贾生十八岁即有才名,精通诸子百家,二十岁被召为博士。为汉文帝筹划了一系列治国方略。贾生生涯虽短,但其远见卓识,指导并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催生了大汉王朝文景之治的盛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性格忠直,绝无屈迎媚骨,楚王不贤,霄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