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2742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5-1 三角形的特性(第3课时)表格式(教案+任务单+练习)

日期:2024-06-1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18548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3课时,任务,教案,格式,特性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第3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 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在探究活动中,经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总结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慢思”的习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准备。 请提前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注意安全) (1)6、7、8。 (2)4、5、9。 (3)3、6、10。 (4)8、11、11。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1)6、7、8。 (2)4、5、9。 (3)3、6、10。 (4)8、11、11。 【学习任务二】 这个研究结论与前面发现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吗? 我得出的结论是: 。 推荐的学习资源 6 7 8 术 Ur 00 3 3 6 10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第3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探究活动中,经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总结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根据“任意”二字的含义,能够根据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确定第三条边长度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距离最短 (一)解决问题 1.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 (1)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1:能够正确说出走中间的路线最短。 预设2:既能说出中间的路线最短,还能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发现。 (2)理解距离的概念。 我们把这幅图看成是我们学习过的两个三角形。(换图) AB两点间有三条连线,在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即线段AB,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预设1:我知道了为什么从我家沿着直线走到学校最近了,因为这是三条连线中距离最短的一条。 预设2:我还发现,如果我们把路线看成是三角形,那么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2.推导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根据刚才的结论,再来观察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预设一:AC+CB的和大于AB边。 预设二:AC+AB的和大于BC边。 预设三:CB+BA的和大于AC边。 (2)得出结论: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二)确定问题 我们随意找几张纸条围出几个三角形,看看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预设一:好像不是随意的几张纸条就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二:我也同意,我用学具中的小棒摆过,有的 能摆成,有的就摆不成,。 具备什么条件的3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验证结论 (一)实验操作,感知关系 1.自主探究。 (1)研究问题:是不是只要有3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2)活动要求: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单位:cm) 呈现素材。 第一组:6、7、8; 第二组:4、5、9;第三组:3、6、10;第四组:8、11、11。 把纸条当成3条线段,同学们来试一试吧,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2.汇报交流。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发现:不是只要有3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二)提出猜想,明确关系 1.提出猜想。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这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 (2)交流猜想,产生质疑。 猜想1: 两条短线段长度的和大于长线段时,能围成三角形。比如第一组中的6+7>8可以围成三角形。 猜想2: 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