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333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0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 cover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节奏美和韵律美。 2. 创设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节奏美和韵律美。 2. 创设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1. 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的一首。另外三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岑参的《逢入京使》和韩愈的《晚春》。这几首诗诗风清丽飘逸,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情思。其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壮年时期的作品,抒发了诗人游历在外客居洛阳时那悠悠绵长的乡情。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相对简单,经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们很容易理解诗意,而诗人思乡之情的抒发却饱满而绵长,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正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典范诗作。 学情分析 进入到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们对古诗的诵读、赏析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在品味诗情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对古诗中借用意象来寄托情思的手法掌握得不够熟练。因为学生们积累的古诗词的量还比较少,积累的古诗意象也不够多,因此教师应注意在诗情的分析上层层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书写过浓浓的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诗人们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融化在字里行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从中去感受诗人李白那浓浓的乡愁吧! 二、赏析诗歌 (一)初读诗歌,感受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诵读是关键。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诵读的字音、重读、停顿等。【教师配乐诵读】 通过诵读练习,我们可以明确这首七言绝句在节奏划分上属于“二二三”式,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停顿。此外,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词:“暗”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字要读得饱满、延长;“故园情”三个字则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这样才能读出诗人悠悠绵长的乡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理解诗题 “春”点明了季节。自古伤春悲秋,春季尤其是暮春时节的景物变化极易让人感到时光易逝,进而引发愁思。 “夜”点明了时间。这里的夜指的是夜深人静之时,孤寂的深夜是极易引起离愁别绪的。 “洛城”点明了地点是在洛阳城内。当时的洛阳是繁华的东都,是诗人的客居之地。 “闻笛”则是主要事件。整首诗就是围绕作者听到笛声的过程以及感受来写的。 2、理解诗意 (1)读课下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称其为“诗仙”。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为了实现理想,他25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写这首诗时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当时的他35岁,正处在人生的壮年时期,游历到洛阳便客居在此。那时的洛阳城是繁华的东都,当白日的喧嚣沉寂下来,当暗夜中笛曲缓缓传来,离家千里之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3)描述诗歌内容。 请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首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