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穆旦 我 看 导入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春天在作家的笔下这样新鲜,这样性急,这样娇嫩,那么,诗人穆旦又是怎样关照春天的呢?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穆旦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浸润其中的情感。 3.感受作者澎湃的激情和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热爱和追求生命的熏陶。 作者背景 PART-01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有亲属关系。代表作有《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歌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写作背景 《我看》写于1938年, 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正如他诗中写到:“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丰润( ) 沉醉( ) 忧戚( ) 勃发( ) 飘逸( ) 漫游( ) 流盼( )摇曳( ) rùn chén qī bó yì màn pàn yè 字词 字词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 【枉(wǎng)然】白白地。 【飘逸(yì)】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摇曳(yè)】摇荡,晃动。 文本研读 PART-02 归纳五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景: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 第二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 第三节: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首往事。 第四节:怀古舒今,表达对生命、自然的热爱。 第五节: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致烘托了安稳的气氛,表达了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 整体感知 从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前两节与后三节主要写了什么? 题目为“我看”。春天的傍晚,在瑰丽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 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是“我所思”。 (2)看什么?思什么? 看什么?--大自然的美。 思什么?--人生的意义。 围绕题目“我看”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所描绘的意境。 意象:春风、青草、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意境:向晚的春风悄悄地吹过丰润的草地,荡起一片片绿潮,飞鸟在深远的晴空中静静地平展翅翼飞翔,天空中的白云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红晕无意的流动。 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