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07737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094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5.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议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 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不为侵官 D.其可忽乎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格完全相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你简要说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论述侧重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