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2)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观看视频、小组合作等自主学习活动,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地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2.教学难点:组织好“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小麦生活环境的图片,仙人掌和蚯蚓的图片,人类排放废气、废水的图片,大熊猫生活的视频,2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计时器等材料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大熊猫生活的视频。讲述:我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想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互动授课 1.展示小麦生活环境的图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环境仅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吗?什么是环境? 学生: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麦田中,对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蛇、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 (3)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如,小麦生活环境中的老鼠、蛇、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都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2.提问:老鼠、蛇等生物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呢?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的茎和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讲述: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例如,蛇和老鼠之间、七星瓢虫和麦蚜之间是捕食关系;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教师还可以用实例补充说明: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互助和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等。 过渡: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展示仙人掌和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页的图1-9和图1-10,并阅读相关的文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仙人掌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 学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绿色肥厚的茎,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分,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 (2)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此外,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实例呢?(学生讨论回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