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74218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60802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是一篇随笔式小品文。 知识备查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极富才华,刚正不阿,仕途多有不顺,屡遭贬谪,但仍能乐观豁达。 作者简介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因之几乎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知识备查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中庭: 空明: 但: suì q n zhú xìng z o b i 考虑,想到 形容水清澈 院子里 只是 整体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细研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门 高兴、快乐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精细研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彷佛有藻、荇交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精细研读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语气词,罢了 只是 自学提纲 再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合作探究 1、本文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