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辛弃疾 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难点) 3.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充满爱国热情,表达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妙解诗题 题 目 读准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带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惊:惊飞。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赏析 以惊写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明亮的月亮就惊飞不定 半夜还有鸣蝉,可见天热,为下文写雨埋下伏笔 半夜还有鸣蝉,可见天热,为下文写雨埋下伏笔 惊鹊,反衬诗人的淡然;鸣蝉,越发衬出乡村的宁静。动中寓静,把半夜景色描绘的令人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不仅被黄沙道的景色吸引,更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中联想到了丰收的喜悦。作者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是“丰年,丰年”,诗人陶醉在丰收在望的喜悦中,觉得青蛙也在为丰年欢唱呢。这一侧面烘托非常动人。 赏析 这短短四句构成了上阕,抒写了当时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诗人的感受,然而感受的核心分明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与其说是夏景,不如说眼前夏景带给人的幸福。 赏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云层几乎布满天空,只有一角露着七八颗星星,稀稀疏疏的。两三点雨滴在山前落下。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运用对仗手法,使句式整齐,增加词的音韵美。“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村气息相对应。 赏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往日那熟悉的小客舍应该就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一转,突然就出现在眼前。 往日。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同“现”,显现,出现。 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诗人对黄沙道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是因为醉心于诉说丰年在望的一片蛙声中,竟忘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小茅店,也不知不觉了。前文“路转”,后文“忽见”,多么美的春云乍展!既衬出了诗人突然看见小客舍时的欢欣,更表现了诗人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于忘记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课文主旨 《西江月 夜行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