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8451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 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3665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格式,教学设计,度量,上册,四年级
  • cover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 2 角的度量 课题 角的度量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比较明显的大小不同的的角的比较靠直观判断即可,而要求精确比较时,则需要测量出具体数据。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既提供了直观图演示,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关键点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尝试过程或交流讨论的结果自主完成,以加深学生对关键步骤的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中已经初步感知“线段”的可测性,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则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1.建立1°角的表象,认识量角器并且会用量角器量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类推及归纳等能力。 3.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 正确读取量角器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 2.谁说的对?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探究点 角的认识 1.理解角的概念。 (画角感知) 师:你们能画出一个角吗?画的时候想一想步骤。 教师在黑板上画角,学生画完之后汇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线。 师:你觉得刚才我们画角时画的两条线属于我们上节课学的哪种线呢? 生:射线。 师:仔细观察这个角,思考一下角的概念。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角的概念) 师小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师:你能说出这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板演) 2.学习角的表示方法及读法。 师: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1。 (板书) 学生尝试表示自己画的角。(教师巡视指导) 3.感知角的大小。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前面的三个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动画演示。 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让学生自主画角,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角,感知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理解角的概念,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堂检测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亮点: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