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彩。 3.学习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邂逅历史———导入 师:风云流转,世事沧桑。站在近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镜头前,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今天,用世界的广镜去俯瞰今天,或许我们能更深沉地理解中国的屈辱与梦想、跋涉与执着。在开课前我想先请大家观看这样一段视频: 【看视频:九一八事变】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但,在当年那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课件展示:蒋介石言论、《大公报》社论】 师:看,在这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于是,一帮恬不知耻、后而不勇、衰而不争的人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板书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亡国先亡心,这一悲观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国将不国的阴影。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凭着一个文人的良知、拖着病体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战斗檄文。 【板书2:“吗?”、“鲁迅”】 二、欣赏名篇———读文 (一)读文,析题目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什么人说的?对敌人的这个观点,你们赞成吗?为什么? 2.题目中的“吗”字表达什么样的语气? (二)读文,理结构 1.敌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人家也是有依据的,有谁能把这依据找出来? 2.这些论据能支撑他的论点吗? 3.鲁迅先生的论点、论据各是什么? 4.一开始我们有一个遗留问题:题目的“吗”表达什么语气? 5.答案是?一起读一读,读准语气! 6.对这个问题,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答案? 7.这句话是文章的?一起读一读,读准重音! 8.鲁迅先生在自信力的问题上既然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又如此的充分,干嘛不一开篇就提出来,而是把敌人的错误论点摆在前面呢? 9.这种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分应属于? 10.根据这篇课文大家能不能总结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呢?(生讨论) 小结:1.驳论文结构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读文,赏语言 【出示课件】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学生思考,标画文中的重点句,做批注,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指名生答,并反复尝试朗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课外延读———拓展 这篇文章,题目巧,结构好,语言妙。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推荐大家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另外两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 四、直面时政———省己 出示两组图片: 1.【课件展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最后定格在阅兵雄姿】→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板书3:“自信”】。 2.【课件展示:时政有代表性的图片,最后定格在中国绝不退让】→中国人当自强! 【板书4:“爱国”】。 小结: 数百年间,中国谱写了一曲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壮美史诗。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倾听中国。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走近中国。 五、掩卷深思———结语 (配乐:《红旗飘飘》) 马云曾在2015浙商大会时说他最讨厌一种人:说中国坏话的人。(正如本文中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那些人)他说: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明亮,中国便不会黑暗! 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