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中国计划通过建造人工月亮来节省照明电力,现在一切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三颗人造卫星将陆续被送入近地轨道,轨道高度为500公里。在这个轨道高度上,人造月亮每一个半小时就要绕地球转一周,所以不可能只有一个人造月亮持续照亮同一个地方。 据估计,人造月亮的亮度约为满月的8倍,可照亮一座城市的夜晚,每年可节省12亿元电费。人造月亮根本做不到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来满足照明需求,实施之后每年能够节省12亿元电费。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地交替。现代社会,人类在夜间的活动频繁,对夜间照明的需求增加。航天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们对人造月亮的憧憬和试验。然而,人类真的需要人造月亮吗? 问题探究 第一章 地球运动 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核心素养目标 01 区域认知 通过示意图,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02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了解人造月亮的试验,比较人造月亮与月亮的差异。 03 人地协调观 通过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思考月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4 地理实践力 搜集材料,了解人类对人造月亮的不同态度及理由。 一、月相 (一)月相概念: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的部分(圆缺变化) 1.读右图指出月相的内涵。 学生展示观测的月相图表 2.读图指出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A.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月球才能反射太阳光。 B.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动。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上的人们在地平线上观测到的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即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的形成原因 3.小组讨论:指出观察月相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展示观测的月相图 A.绝大部分夜晚和少数白天(天文条件) B.晴天少云(气象条件) (三)观测条件 读图描述月相的变化规律 (四)月相的变化规律 月相的变化: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朔)。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作朔望月。 月相 月相图 日地月位置 出现时间 视觉形状 新月(朔) 地-月-日 (三球一线) 初一 看不见月亮 娥眉月 初三、四 小部分亮,亮面朝西 上弦月 初七、八 看见半月,亮面朝西 凸月 十一、十二 亮面朝西 满月(望) 月-地-日 (三球一线) 十五/十六 看见正圆 凸月 十九、二十 亮面朝东 下弦月 廿二、廿三 亮面朝东 娥眉月(残月) 廿六、廿七 亮面朝东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二、日食与月食 日食和月食条件示意图 读图描述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1.日食 是指农历初一白天太阳被月球遮蔽。位于本影区内可以目睹日全食,而位于半影区只能看到日偏食。 日食形成示意图 2.月食 月食形成示意图 月食:是指农历十五夜晚月球被地球遮蔽。当月球完全位于地球的本影区内,我们可以观看到日全食。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俗称月亮。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样,太阳始终照亮月球固定的半面。随着月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变换,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月相也不同。月相呈周期性变化。 1.读图思考:为什么农历上半月和下半月月亮突出的方向不同? 主要是由于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随后随着月亮的公转,月亮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