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59711

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经典常谈》导读课(素材)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1次 大小:133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动荡,单元,素材,导读,经典常谈,第三
  • cover
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经典常谈》导读课 教材分析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受当时“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委托而编写的一本教学参考用书 ,这本书最初编写的目的就在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读的,更是新时代的青少年们不可忽视的。这本书涵盖了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文献佳作,作者朱自清整理了一系列古代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类的传世佳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的价值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现实力量,体悟历史语境中的人情人性,搭建古今的沟通桥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股远而近的力量。 学情分析 朱自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 《经典常谈》为中华经典画出的理论框架,因此《经典常谈》内容庞杂,信息大,了解经典不是其目的,目的在于了解之后真正地去阅读经典,亲近经典。但是由于目前初中学生对经典认知少之又少,加之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存在很深的年代沟壑,这导致学生的整体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整本书所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因此我想从局部入手,从学生已知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促进阅读《经典常谈》整本书。同时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自主收集与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因此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思想之力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打通古今渠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中,体会文化思想,挖掘精神力量。 3.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朱自清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从抗战时期文人的状态,领悟精神力量,以此启发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重点: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 难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中挖掘其现实意义,同时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出发,了解抗战时期的文人使命感,激发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同学思考促进中国发展不可忽视的三类人: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政治家;2.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冲锋者;3.以天下和平为理想,以思想传承为己任,用笔下的文字担负起时代责任的文人学者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故事分享会(分享朱自清创作背后的小故事) 故事1:1942年1月28日,朱自清他开始校正《古典常谈》,2月3日,朱自清拜访杨振声,经思索接受了杨的建议,将原拟标题《古典常谈》易为《经典常谈》,至此,《经典常谈》的写作基本结束。 《经典常谈》的正式写作是在1938至1942年,追溯此书由来,应从1932年说起,这十年岁月之间,渗透着知识分子事业中的友谊、学问上的积累与战时困苦中的坚守。 故事2:1932年,聘杨振声为文化组委员,随后他邀请沈从文一起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并让朱自清协助编辑,七七事变后,杨振声、沈从文与朱自清在长沙碰头,讨论教科书计划: 沈先生来此。杨、沈与我商讨教科书的计划。杨建议我们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而不是注释。这是个好主意。 这个被朱自清认为是 “好主意”的建议,正是 《经典常谈》的写作缘起。 故事3:1938年9月起,朱自清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陆续撰写《经典常谈》。1940年,《中学国文教科书》完成,虽最终未被接受,朱自清关于“有关中国文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