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一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66 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会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3、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平均分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五角星、彩色粉笔 学生:小棒,同桌2人准备一包豆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单元主题图)操场上很热闹,人真多,看一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先同桌的说一说,在全班交流。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A、让学生拿出6 个,分成2堆。 B、学生自主操作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并把学生的分法展示在黑板上 C、师:你能够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D、学生思考后,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交流 E、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 教学例2 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课件出示例2 把15个兵乒球平均放入5个盒子里,每盒应该放几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思考,在抽学生作答,理解此题实际就是“把15个兵乒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后,在同桌交流说出自己的分法。(教师巡视) 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一说自己的分法。(注意平均分) 教师小结:一定要注意每份分的一样多。 教学例3,再次探究平均分的分法 (1)教师出示例3,提问:有18个三角形,平均每人分6个,可以分给几人? (2)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再和同桌的同学一起分一分。(教师巡视) (3)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出自己分的过程。注意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18个三角形,平均每人分6个,可以分3人. (4)师:如果平均每人分2个,可以分几人?如果平均每人分3个,可以分几人?(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在摆,然后同桌的再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 三、巩固训练 完成P67第一题 A、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4堆,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B、指名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演示,边演示边说分法。 C、师:哪一种是平均分? 完成P67第二题 A、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同桌一组,每人抓3次,能够平均分成2份的得2分,能够平均分成3份的得3分,能够平均分成4份的得4分,得分最多的获胜 B、教师请一名同学和教师自己示范。 C、学生操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就平均分?你在生活中分东西出现过平均分的现象吗? 板书设计: 分一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 把15个兵乒球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5)个。 18个三角形,平均每人分6个,可以分(3)人。 18个三角形,平均每人分2个,可以分(9)人 课后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