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08302

24.月迹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232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4.月迹,教学设计
  • cover
月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 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保持童心、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品味童趣。 教学难点: 1.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人的心里,中秋无月而不完整,因为中秋,月更圣洁更明亮,因为有月,中秋更温馨更圆满。从古至今,那一轮明月始终悬挂在我们的心间,古人常常望月抒怀,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吟上两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说不完,道不尽的月,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中秋之月更是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那么在孩子的眼睛里月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那美好的《月迹》。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的父母给他取名:贾平娃,是一个比较乡土的名字,所以长大之后呢,他就用陕西方言中念的“凹”字代替了“娃”。必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其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可略 三、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 迹:踪迹、痕迹、轨迹、足迹)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事?有哪些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寻月--悟月 重点:寻月亮。) 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 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月亮的踪迹: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中、院子里、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小河里、眼睛里) 3. 孩子们要为什么不停的去寻找月亮呢?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一直是一样的吗?他们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生总结,汇报。归纳:孩子们觉得新鲜、不满足;不一样;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神奇———满足) 4. 总结。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仔细阅读文章重点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月的踪迹 心情 镜中看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亏-无踪迹 期待-失望 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 河中寻月 哪处水里都有 惊奇 眼中有月 每个人的眼睛里 明白 沙滩悟月 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满足 四、品读文章,体味童真童趣 1.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充满了童心童趣,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词语来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玉玉的,银银的”“满满的”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亮而柔美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 2. 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月亮是童心;月亮是生活中的美) 3.作者寻找到的月迹是什么呢?寻月的过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小结:月迹是童心涌动、是孩子们的心迹、月迹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4.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