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15421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2204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堂环节 01.知人论世 02.初读感悟 03.深度探究 04.思考延伸 知人论世 了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时代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时代背景 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了解《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初读感悟 明字音,助诵读。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文本探究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夯实字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含义。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狠心对待。 斯:则、就 运:运转,转动。 夯实字词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交:结交,“内”同 “纳”。 要:要同“邀”。 乡党:同乡。 恶:厌恶 文段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夯实字词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谦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