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茉莉花教学设计 课题 茉莉花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茉利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曲调流传极广。本课选取了江苏、东北、河北三首不同地区流传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让学生感受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初步了解产生这种差 异与地域、文化语言等因素相关,知道《茉莉花》在中外传播中的影响力,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 视野,增进民族自豪感。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五声调式拍,单乐段,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短句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查,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局并 出新的乐思第三、四乐句为“转“与’合”的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其中切分节奏的运用给人以轻 盈活泼的感觉。整首歌曲一字多音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使音乐显得清丽流畅,委婉 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唱词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基本相同属“同词异曲”。它十分巧妙地借用了江南小调的音调框架,融入了东北地区质朴的特点,在调式、旋律进行以及衬词处理上做了很大改变,注入了粗犷铿锵,融入了一股”阳刚”之风,使歌曲更具本地特色。河南民歌《茉莉花》是一首以同名但词曲皆有变化而传唱于异地的民间小调,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变体流传”。歌曲为带变宫音的六声徽调式,音域宽阔,明快亮,具有中国北方小调的风格特点。从唱词上看,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段是相同的、二、三、四段歌词融入了较多的叙事、说唱特征。曲调旋律起伏较大,跳进较多。使用了““和如”最后还有一个旋律使用吕剧“四平腔”常用的拖腔,使全曲给人以刚直、爽朗之感。 学习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歌词内容、间奏、休止符、节奏变化、创作手法等感受歌曲的江南地域风格。2.艺术表现:能用柔美的声音 、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并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茉莉花》3,创意实践: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律动或选择合适到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从中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团队精神。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茉莉花》,乐于搜集与“茉莉花”相关的资料 ,与同伴分享。 重点 1.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 《茉莉花》。并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茉莉花》。2.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难点 1.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茉莉花》。2.了解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总结其风格特点,以及鲜花调(小调) 等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谈话导入:你知道最早传到外国的中国民歌是哪一首吗 有一首民歌,仅在中国就有二十多种版本, 从江苏、河北到辽宁、山西,乃至四川等地都被广泛传唱,你知道这首民歌的名字叫什么吗 (这里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如果国宝会说话———曾侯乙编钟》片段,当时录制的音乐就是《茉莉花》。)师:没错!这首歌曲就是我们熟知的《茉莉花》。这首《茉莉花》也被誉为“江南第一歌”、“中国的第二国歌”。由此可知,它在国际上享有的知名度了。 生:《茉莉花》 讲授新课 (一)聆听音乐1.初听:整体感知。师: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聆听音乐,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2.复听:曲式判断。(分为几个部分)师:这是一首具有“起、 承、转、 合结构特点的民歌。第一乐句由两个短分句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四乐句为转与合的紧密衔接,“一气呵成”。 其中切分节奏的运用 (人儿要)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整首歌曲一字多音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使音乐显得清丽流畅委婉妩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