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乡 鲁迅 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导入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作者 小 说 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杂 文 集:《坟》《华盖集》 作品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写作背景 阴晦 猹 祭祀 弶 毡帽 秕谷 鹁鸪 獾猪 chá bó gū huì jì sì jiàng zhān bǐ huān 字音 颧骨 髀尖 大抵 瑟索 寒噤 潺潺 恣睢 廿年 bì zì suī quán dǐ sè jìn chán niàn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故乡?侧重写了故乡的哪两个人物? 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人物:闰土、杨二嫂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故乡之变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景色 人性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纯真、温情、富裕 冷漠、麻木市侩、猥琐穷苦 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闰土变化 肖像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对比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闰土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