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做守法的公民 5.2 预防犯罪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认识犯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了解刑罚种类。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加强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及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法治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杜绝各种不良行为,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突破策略:通过情境模拟、“微电影”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我教育,深化认知,自觉远离不良行为,预防犯罪。通过开展课堂“微辩论”,使拒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等核心观点在辩论中自觉生成 二、教学难点 1.难点:了解罪与非罪,提高法治意识 2.突破策略: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基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展示生活中的不同案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犯罪的理解;教师要提前准备关于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课堂要注重以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解释;同时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法律中关于课堂呈现的犯罪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刑罚规定,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 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 问题抢答 1.抢答游戏: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下列案例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王某在体育馆看球赛时,大声喧哗,不听劝阻。 *赵某捡到同学手机,拒不归还。 *闫某是自媒体主播,在直播中公然篡改国歌词谱,造成不良影响。 *钱某在路边摆摊卖水果,影响了交通。 *梁某与朋友晚上在家聚会,大声K歌,邻居几次提醒,他并未在意,邻居报警。 *因口角之争,李某纠集几个朋友,将孙某打成重伤。 2.思考:“这些违法行为与最后一题中的违法行为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将孙某打成重伤的行为触犯了刑法,造成的危害程度更强,已构成犯罪,所以我们要控制情绪,提高法治意识,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用游戏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既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本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又调动学生情绪,为本框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行为的对比中,初步感受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直接导入第一目“了解罪与罚”的学习。本活动设计是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旧知,所以教师在此环节可以设置简单的输赢规则,用荣誉称号或简单的小奖品来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环节一 了解罪与罚 活动一 犯罪与刑罚 阅读教材第52页“运用你的经验”,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三个不同的犯罪情境,思考问题 1.思考:依据关键词把图片展示的情境用文字编辑成一个案例 2.思考:作为“小法官”,请你对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判定。 教师总结:镜头一为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镜头二为生产有害食品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镜头三是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