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62024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下28.2.2 应用举例(第1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8499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数学,人教,九下,28.2.2,应用
  • cover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过程体现了三个基本数学思想,由实际问题抽象得到三角函数概念,再通过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推理丰富内容,最后用于指导实际问题的建模与解决.本课时主要体现了第三个环节,即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与视角(包括仰角、俯角)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进一步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太空视角、高度测量等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视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问题情境画出示意图,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由于本节课所需的知识,比如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等,在前面都已经学过,所以关键在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言讨论,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 1.根据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可以大致分为哪几种类型?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有哪些? 【提示】 1.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基本类型: ①已知一角(锐角)一边(邻边、对边或斜边),解直角三角形; ②已知两边(两条直角边,或一条直角边斜边 ),解直角三角形. 2.如图,在Rt△ABC中, (1)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意图:回顾本节课中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主要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探索太空观察地球问题 例3 2012 年 6 月 18 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 P 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 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 6 400 km,π 取 3.142,结果取整数)? 思考: 1.从组合体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 2.在平面图形中,用什么图形可表示地球,用什么图形表示观测点?请根据题中的相关条件画出示意图. 3.问题中求最远点与 P 点的距离实际上是要求什么?需先求哪个量?怎样求? 【提示】1.从组合体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2.如图,用⊙O表示地球,点 F是组合体的位置,FQ是⊙O 的切线,切点Q 是从组合体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 3.的长就是地面上 P、Q 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的长需先求出∠POQ(即α),α可在Rt△POQ中求解. 解:在图中,FQ 是⊙O的切线,△FOQ 是直角三角形. ∵ cosα== ≈ 0.949 1, ∴ α ≈18.36°.   ∴ 的长为×6 400 ≈×6 400≈2 051(km). 由此可知,当组合体在 P点正上方时,从中观测地球表面时的最远点距离P 点约2 051 km. 意图: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太空观察地球两点间距离问题,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解答思考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活动二 探索测量建筑物高度问题 例4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 观察:结合图形,指出从热气球看楼的视平线、仰角、俯角分别指什么? 思考:从解直角三角形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抽象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提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锐角和与这个锐角相邻的直角边,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这个锐角所对的直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