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73084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601951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27张,PPT,统编,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3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叁 肆 壹 文 化 常 识 积 累 孟 子 其 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最早提出“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 孟 子 》 其 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 子 思 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四端→四德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四端→四德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背景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之容于死。 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贰 文 本 内 容 解 读 解 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忍”:狠,狠心,残忍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初 读 课 文 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文 本 疏 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